- 年份: 2016
- 中文摘要:银纳米材料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医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但其安全性仍受到很大的关注.同时,国家监管层面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着重指出,缺乏纳米银表征、质量控制、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近期我们在纳米银的代谢及安全性评价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数据积累.研究发现,细胞内吞纳米银颗粒后,主要定位于内涵体与溶酶体内,并在此过程中逐渐释出银离子,发生Ag-O-到Ag-S-的转变,此过程将直接导致纳米银在细胞内形成毒性作用;利用整合SR-TXM与SR-XANES技术获得3D单细胞重建后的结果显示,细胞内纳米银降解与释放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纳米银颗粒所致毒性主要来自于细胞内吞后形成,而不是以往讨论时猜测的细胞外银离子释放导致毒性的结论;动物水平的研究发现,进入外周循环的纳米银颗粒快速分布于网状内皮系统组织中,并且在不同脏器中分布的规律与纳米银的包被修饰及表面性质关系密切,这极大决定了纳米银所导致的毒性水平;鉴于纳米银在人体内可能存在类似的潜在毒性效应,对纳米银的安全性评价及如何控制纳米银在使用中的毒性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我们的研究发现,纳米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释放有一定规律性,但总体释放水平差异很大,通过规范释放量与单位时间释放率两个参数可能是纳米产品安全性应用的一个解决方案;另外,安全性研究中将常规毒理学评价方法与基于细胞水平的替代毒理学方法相结合,对纳米银在机体的分布规律、毒性效应水平及纳米银暴露的最低可见效应剂量(LOEC)进行了深入探讨.无疑,全面与多角度的分析评价将为纳米银未来的监管与安全性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与解决方法.
-
机构名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
作者姓名:陈春英
-
关键词:纳米银 代谢 分布 评价 替代毒理学 银纳米材料 安全性评价 纳米银颗粒 毒性效应 细胞内 释放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会议名称: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
- 日期:2016-09-11
- 工作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 母体文献:2016(第二届)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有害结局路径(AOP)与风险评估培训会议论文集
- 会议地点:杭州